2026年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哪些,哪些领域能拿、支持比例多少?本文基于《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谋划指南(2025 年版)》,梳理 23 个核心专项关键信息。
23 个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完整梳理 1、交通基础设施类专项(3个) 聚焦铁路、水运、气象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强化运输保障与气象服务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城乡建设与民生保障类专项(5个) 围绕城市更新、安居工程、冷链物流、防灾减灾,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灾害应对能力。 3、农业农村类专项(4个) 助力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覆盖农田建设、种业提升、动植物保护、以工代赈,夯实 “三农” 发展基础。 4、生态环保类专项(4个) 响应绿色发展与 “双碳” 目标,覆盖节能降碳、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流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5、社会事业类专项(7个) 聚焦教育、医疗、文化、养老、托育、社会服务、全民健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截至目前,2025年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基本下达完毕,重点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绿色发展、社会民生、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灾后应急恢复等领域项目建设。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严把项目质量的前提下,提前谋划、提前布置,加紧履行计划下达程序,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优化投向领域。加大对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支持需持续投入、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的公共领域项目。 二是提高支持比例。进一步提高对地方的投资支持比例、减轻地方出资负担,努力做到“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干一件、成一件。 三是抓好项目建设。加快执行进度,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强化项目全流程监管,压紧压实监管责任。同时,扎实推进部分专项的“软建设”工作,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和要素保障,督促有关方面加快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同时,建立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强化定期调度和事中事后监管,确保资金用到实处、更好发挥综合效益。 文章来源:数智基建大讲堂 文章已发表于四川纵横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纵横笔记,搜索公众号,可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