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农业及农投公司规划发展策略!

2024年9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之年。“十五五”规划要确定什么样的目标任务,要提前研究,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

在此背景下,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枢纽节点,农投公司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正面临政策赋能、产业升级与市场变革的多重机遇与挑战。那么,如何系统谋划未来五年农业发展策略?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产业生态?本文就“十五五”时期农业领域及农投公司的规划要点进行梳理交流。

1、“十四五”时期农业及农投公司发展现状

 要科学谋划“十五五”,必须首先系统回顾“十四五”以来县域农业的实践成效与深层问题。

(1)粮食安全根基持续夯实,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产量与产能双突破

2024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多数县域高标准农田覆盖率提升至70%以上,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增长。

机械化与作物调控见效

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3%,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智能化农机普及;重要农产品供给从“保数量”向“保质量”升级。

(2)农业科技与质效双提升,产业融合模式多点开花

科技硬实力显著增强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技术进步重新成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动力。

产业融合创新实践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约达70%,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依托资源禀赋,一批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项目落地见效,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3)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循环农业体系初步建立

投入品减量与环境优化

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单位农业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24年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42.6%,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54.1%。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8%、秸秆综合利用率超88%、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秸秆收储运全链条体系覆盖2579县次。

绿色低碳产业链构建

小麦机收减损控制在2%以内;2024年新能源冷藏运输车销量2.14万台,全国产地仓储保鲜设施规模30742.7万立方米。

(4)乡村治理逐步完善,数字化转型提速

治理机制与服务体系

“四议两公开”制度覆盖全国行政村,群众参与率超90%;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达5600多家,应急救灾中心3300多家。

数字乡村建设

电商进村、智慧农业试点、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广泛应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落地,数字技术向植保、烘干、初加工等环节延伸。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持续推进,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0%以上。

(5)城乡差距缩小,改革纵深推进

收入与消费提升

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34;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14051元增长到2024年17522元,增速快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农村道路、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改善,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4.1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76。

农村改革突破

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4490.34万亩,饲草产业种植产量达1.01亿吨,种养循环、农牧循环系统优化。

(6)政策与市场支撑体系完善,绿色标准落地

政策框架构建

出台《“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启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

市场激励见效

2024年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总数突破8.18万个,“质量认证—品牌溢价—消费认同” 机制推动绿色消费倒逼生产端升级;财政奖补、绿色金融等机制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绿色转型积极性。

“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图片 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多数农业仍停留在初级生产环节,精深加工率不足30%,品牌影响力弱。且无论是与农民外出务工相比还是与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相比,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均比较低。

图片 人才外流严重,基层治理乏力: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据2024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在全国14个省份的472个样本村中,人口净流出的“空心村”占91%。

图片 基础设施不均衡、生态压力大:偏远村庄道路、供水、通信等设施滞后,部分区域过度开发导致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绿色转型任务紧迫。

图片 体制机制瓶颈未破:土地流转不畅、集体资产盘活难、财政投入碎片化等问题制约发展活力。农事服务中心功能单一、覆盖不足,集体经济发展失衡,数字化应用深度不够。

这些既是“十四五”的阶段性特征,也是“十五五”必须重点攻坚的方向。

2、“十五五”农业发展及农投公司转变目标

(1)“十四五”(2021-2025):衔接过渡,夯实基础

十四五核心任务

守住底线、平稳过渡、探索路径。

重点在于

巩固脱贫成果、保障基础粮食供给、启动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初步探索乡村产业融合与治理新机制。

目标

解决“有没有”“稳不稳”的基础问题。

(2)“十五五”(2026-2030):全面深化,改革突破

“十五五”的核心任务

破解深层次矛盾、追求高质量效能、强化创新驱动、实现治理有效、切实促进共同富裕。

目标

解决“优不优”“强不强”“可持续与否”的发展问题。

(3)“十五五”农业及农投公司发展的六大转变

图片 从“保供为主”向“提质增效”转变。

图片 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

图片 从“输血经营”向“造血发展”转变。

图片 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

图片 从“城乡分割”向“融合发展”转变。

图片 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3、“十五五”农业及农投公司发展路径

(1)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推进产能提升与种业攻坚

核心要点

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培育突破性品种、优化供给结构,兼顾粮食产量与品类多元化。

特色案例

湖南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联合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针对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培育“隆两优1377”升级版品种,亩产突破650公斤,同时配套研发 “稻种+智能播种机+测土配方肥” 一体化方案,带动20万亩稻田单产提升8%

(2)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联动特色产业场景落地

核心要点

以土地整治为基础,整合“耕地修复、基础设施升级、产业导入”,破解村庄空心化与产业碎片化问题,实现“整治+产业”协同增值。

特色案例

四川眉山东坡区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太和镇实施“土地整治+晚熟柑橘全产业链”项目。通过拆除闲置农房、复垦零散耕地,整合碎片化土地1.2万亩,统一建成高标准柑橘产业园;同步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管网、产业路、采后分拣中心,并引入柑橘深加工企业(开发柑橘果胶、果酒),形成“整治-种植-加工-销售”闭环

(3)全链条延伸特色产业链,做强精深加工与业态融合

核心要点

聚焦地方优势农产品,从“初级生产”向“精深加工+多元业态”延伸,构建“种植/养殖-加工-农旅/研学”全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与抗风险能力。

特色案例

陕西洛川县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围绕 “洛川苹果” 打造全产业链体系。上游建设标准化矮化苹果园2万亩,中游投资1.5亿元建成苹果精深加工园区(开发冻干苹果脆片、苹果膳食纤维粉、苹果醋等12类产品,深加工转化率达65%),下游打造 “苹果小镇” 农旅综合体(含苹果采摘研学、苹果文化博物馆、民宿集群)。2024年项目带动洛川苹果深加工产品销售额突破3亿元,农旅接待量超50万人次

(4)构建三级冷链物流体系,打通农产品“产-销”双向通道

核心要点

“产地预冷+区域冷链枢纽+终端配送”三级体系为核心,整合仓储、运输、销售资源,降低农产品损耗,助力优质农产品 “出村进城” 与 “出海”。

特色案例

广西崇左市农业投资集团针对蔗糖、坚果等特色农产品,构建 “边境特色冷链物流网络”。在蔗糖主产区建10个产地预冷站,在崇左市区建区域冷链枢纽(库容5万吨,配备智能温控系统),在中越边境口岸建跨境冷链仓;同时对接国内商超与越南水果进口商,形成 “广西蔗糖 / 坚果→国内市场”“越南热带水果→广西加工→全国分销” 双向流通模式。2024年通过该体系,蔗糖运输损耗率从15%降至8%,跨境农产品交易额突破8亿元。

(5)布局“农业+智慧科技”新赛道,推动数字化服务下沉

核心要点

整合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农机等技术,搭建 “智慧农业服务平台”,为小农户、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托管、数据支持、农机共享”服务,破解“科技落地难”问题。

特色案例

安徽宿州市农业投资集团打造“皖北智慧农机服务平台”。平台整合200台套智能农机(含无人机、无人播种机、测土配方施肥机),通过手机APP为农户提供“一键下单”服务:农户线上预约后,平台调度就近农机手开展作业,同时通过田间传感器实时回传土壤数据,为农户推送施肥、病虫害防治建议。2024年平台服务面积超30万亩,覆盖宿州80%种粮大村,亩均帮农户节省人工成本200元、提高亩产5%

(6)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矩阵,整合资源提升产品溢价

核心要点

整合区域内分散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子品牌”体系,统一标准、包装、营销,破解 “小散弱” 导致的品牌溢价低问题。

特色案例

云南普洱市农业投资集团整合全市68家中小型茶企,打造“普洱山韵”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制定统一标准(涵盖种植、采摘、加工全流程),统一设计包装标识,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可查看茶园位置、加工过程);同时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开设 “普洱山韵”品牌体验店,通过“茶艺表演+茶旅推介”开展营销。2024年“普洱山韵”品牌茶叶销售额突破8亿元,较单个茶企平均溢价30%。

(7)加速绿色转型,构建循环低碳农业体系

核心要点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发展生态种养模式,实现生产与生态协同。

特色案例

浙江衢州柯城区推行“稻鱼共生+碳汇交易”模式——在1.2万亩稻田中养殖鲤鱼、鲫鱼,用鱼类粪便替代30%化肥,减少面源污染;同时联合第三方机构核算“稻鱼共生”固碳量(每亩年固碳约0.8吨),通过浙江省碳交易平台将碳汇指标出售给当地化工企业,每亩稻田额外增收200元。

(8)深化城乡融合,激活农村闲置要素与公共服务

核心要点

推进宅基地改革、完善县域公共服务、盘活闲置资源,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特色案例

浙江义乌苏溪镇试点“宅基地入市+乡村文旅”改革——将镇内12个“空心村”闲置宅基地通过市场化竞价出让给文旅企业,用于建设“乡野民宿集群”“非遗手作工坊”,村集体按土地入市收益的30%分红,农户可选择“租金+务工”双重收益。

(9)优化区域布局,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核心要点

结合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发展差异化农业(如东北粮食、西南特色、西北旱作),避免同质化竞争。

特色案例

新疆喀什疏勒县依托“中巴经济走廊”区位优势,发展“设施农业+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建设5000亩温室大棚,种植耐储存的西甜瓜、彩椒,通过“喀什综保区+跨境电商平台”出口至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同时配套建设冷链物流园,将农产品保鲜期延长至15天,跨境运输损耗率从20%降至8%。

4、结语:锚定“十五五”关键期,绘就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从浙江“千万工程”二十年深耕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的实践中,我们已然明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非一蹴而就的速成课题,而是需秉持久久为功信念推进的系统工程。如今“十五五”大幕已启,这一时期既是我国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更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因地制宜为准则、便于落实为抓手,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核心方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最终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

文章已发表于四川纵横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纵横笔记,搜索公众号,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