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赋能“万亿”新蓝海!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如何搭建?

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和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路径。2025年5月,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供销社企业等经营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以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推动回收体系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结合国家“两重两新”(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申报要求及银行融资、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渠道政策,再生资源企业可通过多维度资金整合,加速构建高效回收网络。

一、什么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GB/T37515-2019)指出:

再生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重新获得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就是由资源回收企业、分拣中心、回收站等形成的组织体系和由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等集成的经营体系构成。以企业为主体;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等为链接;以组织化、标准化经营管理;以回收规模最大化,六哦那个效率最大化为目标。

2023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3.76亿吨,2024年全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突破4.01亿吨回收价值达1.33万亿元。在政策红利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日渐完善,行业正朝着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万亿”级别新蓝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政策机遇: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激活新动能

《商务部等7部门通知》提出“加强城乡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推动‘两网融合’(垃圾分类网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等核心任务,要求以社区回收点、街道中转站、区县分拣中心为支撑,构建三级回收体系,并鼓励供销社企业整合资源,布局“互联网+回收”模式

这与国家“两新”行动中“回收循环利用行动”高度契合——通过完善废旧产品回收网络、支持二手商品交易、提升废弃物资源化水平,推动形成“回收—分拣—加工—再利用”全产业链

重点没内容:

图片 鼓励基层供销合作社整合闲置土地、厂房等资源,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区、区域分拣中心建设,加快建成一批标准化、规范化、绿色化回收站点、中转站和分拣中心

图片 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两网融合”。

图片 推广“公物仓”委托运营服务模式。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发再生资源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丰富信息交互、在线交易等功能。

图片 以“无废城市”建设为重点,推进废弃物资源化、高值化利用项目建设,发展废金属、废塑料、废纸等再生资源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产业

三、如何搭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一)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分拣中心、中转站、回收站

1、分拣中心

分拣中心分为综合型分拣中心和专业型分拣中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回收站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土地、建筑、环保、消防等方面政策规定,要与当地社会、经济、技术、城建交通、城市管理协调发展,按照“便于交售、保护环境”原则建设。

场地面积:一般不少于30平方米。

布局规划:城区按半径2km商圈设置1个回收站点,农村每个乡(镇)至少设置1个回收站点。

建筑设计:应符合GB2894、GB50016要求,符合环境、排污、市容、消防要求,交通便利且不扰民,建筑、设计、外部装修需与社区环境协调,原则上要求全封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建设

利用智能化分拣设备、数字化管理平台(如“天府再生资源云平台”模式)、废旧家电/家具拆解及资源化技术改造。

成都市大邑县供销合作社指导社有控股企业成都邑供联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了“狒宝”再生资源回收智能交易平台。全县供销合作社系统回收站点和智能回收箱都采用该系统,可实现回收来源可追溯、价格透明化。

(三)模式创新

“换新+回收”一体化服务、“公物仓”委托运营(政府闲置资产再利用)、逆向物流网络建设。

案例:广元市供销社通过育龙头、布网点、建体系、拓业务来增强再生资源回收能力。全市供销社系统成立发展了8家再生资源企业,培育壮大2家骨干企业,2023年再生资源营业总收入达到4.56亿元。并且建成综合性再生资源经营网点784个,其中包含135个乡镇回收站,实现35个中心镇全覆盖,形成“村有回收点、镇有回收站、市县有回收中心”的格局。此外,还建设了6个综合性分拣中心,在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废弃农膜回收处置等多元业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多元资金渠道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一)国家“两重两新”专项资金:精准赋能重点项目

1、“两新”行动专项(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

支持方向:废旧家电、家具回收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智能化改造,退役设备再制造及梯次利用。

申报要点:项目需纳入地方“两新”项目库,具备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批复、用地规划等前期要件,优先支持与家电销售企业、供销社系统联动的“回收+换新”一体化项目。

资金规模:中央预算内投资可按项目总投资的15%~30%补贴,地方配套资金比例不低于50%。

2、“两重”建设超长期特别国债(1.5万亿元规模)

支持领域:纳入国家重大战略的再生资源项目,如长江经济带固废综合利用、黄河流域废旧农膜回收网络、“无废城市”分拣中心建设等。

申报条件:项目需符合“国家安全能力提升”“美丽中国建设”等方向,投资规模≥1亿元,前期手续齐全(可研批复、用地预审等),且具备碳减排效益(如年回收废塑料减少碳排放≥1万吨)。

申报流程:通过地方发改委纳入“两重”项目清单,经省级初审后报国家发改委审核,优先支持产业链完整、带动就业显著的项目。

(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聚焦公益性与收益性平衡

1、支持范围

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基础设施(如分拣中心、仓储物流设施)、污染治理(如废旧电池、电子废弃物合规处置)、循环经济产业园配套工程(供水/供电/环保设施)。

2、申报要点

收益自平衡:项目需具备稳定现金流(如回收服务费、再生资源销售收益),偿债覆盖倍数≥1.2倍;

负面清单规避:严禁用于楼堂馆所、房地产开发,聚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可用作资本金的行业清单》中的“生态环保”“资源循环利用”领域;

区域优势:四川、广东等“自审自发”试点省份可简化流程,优先支持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库的工程。

(三)银行融资: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双轮驱动

1、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市分行投放贷款1.01亿元,全力支持渝东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地址位于黔江区城南街道香水居委一组(正阳工业园区青杠片区16-9号地块),占地面积达150341.98㎡,规划建设7栋厂房和配套用房,总建筑面积为74967.35㎡。项目主要涵盖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仓储三大板块。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主要交易可回收利用的废钢铁、废电器、有色金属(铜、铝)、塑料、橡胶、纤维、纸类等;仓储用房用于储存可回用的零部件、钢铁、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纤维、皮革等,不涉及一般固废、危险废物等危化品及需要低温冷冻的食品存储。项目建成后,具备年回收拆解报废机动车20000辆的生产规模。

项目总投资53259.03万元,其中农发行投放的1.01亿元贷款。资金来源包括重庆市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银行贷款、业主自筹资金。

2、商业银行信贷支持

2023年,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和四川省供销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农行四川省分行首批投放3.5亿元固定资产贷款,重点支持成都、绵阳、德阳等8个市州的报废机动车拆解中心升级改造,涉及智能化设备购置、环保设施建设及仓储物流优化。

农行贷款支持广元市再生资源集团投资6300万元改扩建拆解中心,年处理能力提升至1.5万台,并引入干法脱硫石膏回收技术,年减少碳排放约8万吨。

(四)其他支持渠道

1、中央预算内投资(节能降碳专项)

对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节能改造、废光伏板/风电设备回收利用项目,按总投资的30%~50%补贴,最高可达500万元。

2、省级财政补贴

如四川省对新(改)建回收站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分别给予最高5万元、100万元、500万元补贴(按实际投资的30%),需接入省级数字化平台。

3、行业协会与社会资本

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模式设立循环经济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技术研发(如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废玻璃高值化处理)。

4、绿色公司债

发行主体需为规上企业,净资产≥10亿元,募集资金用于回收体系建设的比例≥70%。

5、供应链ABS

以大型回收企业为核心,整合中小回收站点应收账款,发行资产支持证券,降低融资成本。

(五)资金拼盘

再生资源体系建设资金来源多种多样,可首先考虑政策性银行贷款和专项债券,并同步争取中央/省级预算资金和基金作为项目资本金,此外,可以针对其他产品准入范围,积极争取商业银行、超长期国债等其他类型资金。

五、资金申请核心策略:全流程合规与价值凸显

(一)项目包装“三结合”

1、结合国家战略

优先申报“双碳”、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等领域项目,如农村废旧农机回收网络建设。

2、结合技术升级

突出智能化(如配备物联网电子秤、视频监控系统)、绿色化(如光伏供电分拣中心)。

3、结合社会效益

量化就业带动(每万㎡分拣中心可吸纳200人就业)、民生改善(提升社区环境质量)。

(二)申报材料“五要素”

1、合规性

营业执照、再生资源经营备案、环保审批(如危废经营许可证,针对废电池、电路板回收)。

2、可行性

项目建议书(含投资估算、效益分析)、用地证明(自有土地需不动产权证)。

3、创新性

技术工艺说明(如采用AI分拣设备提升效率30%)、数字化平台对接方案(如接入“全国再生资源信息管理平台”)。

4、可持续性

商业模式设计(如“回收—拆解—深加工”闭环,再生资源销售占比≥60%)、风险防控(价格波动对冲机制)。

5、示范性

区域标杆项目证明(如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产业链整合能力(联动5家以上上下游企业)。

(三)渠道匹配“差异化”

1、短期资金

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设备采购,贷款期限3~5年)。

2、中期资金

专项债(用于分拣中心建设,期限10~15年)。

3、长期资金

超长期特别国债、银行固定资产贷款(用于跨区域回收网络,期限20~30年)。

4、补贴资金

优先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聚焦技术改造)与省级奖补(聚焦网点布局)。

六、实践路径:以供销社体系为例的协同创新

供销社系统作为城乡流通主渠道,可发挥“点多面广”优势,整合政策资源:

(一)网络共建

联合地方政府划定回收网点建设用地,利用供销社闲置仓储改造为中转站,争取专项债支持。

(二)模式创新

与家电厂商合作“以旧换新”,回收旧家电通过分拣中心拆解后,将废金属、塑料定向供应给加工企业,形成闭环。

(三)基础设施建设

搭建区域性再生资源云平台,接入商务部监测系统,提升数据透明度,增强银行融资信用评级。

(四)合规运营

建立危险废物(如废电池、荧光灯管)台账,委托有资质企业处理,满足《固废法》《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要求。

案例:绵阳市供销社于2024年12月成立绵阳市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是直属全资平台公司。集团整合市本级16家参控股企业资源,形成覆盖农产品营销、农资经营、农村产权交易、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领域的综合服务体系,其中再生资源回收被列为重点拓展业务板块之一,经营范围明确包含“再生资源销售”。其战略定位聚焦城乡循环经济枢纽,依托供销社基层网络优势,构建“前端分类回收+后端高附加值利用”的全链条体系。2024年,绵阳市供销社系统再生资源回收量同比增长210.97%,其中集团直接贡献交易额超500万元,带动全市系统废旧物资购进额达3786万元。

(图片来源:西南商报)

七、总结

四川省再生资源体系建设以政策引导为纲、技术创新为翼、产业协同为基、金融活水为源,形成了“回收网络全域覆盖、技术装备国内领先、产业生态深度融合、标准规范全国示范”的发展格局。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将再生资源产业从传统“低端回收”升级为“高端循环”,为西部乃至全国提供了“绿色经济与高质量发展双赢”的四川方案。

覆盖品类:含废钢铁、废纸等传统品类,及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新兴废弃物。效益:减少重金属、有机物污染,降低能耗与碳排放,2025年预计年减排超4500万吨。挖掘废旧资源价值,提升利用效率,增强资源安全保障。据规划,2025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量约2000万吨,年产值达500亿元,推动产业从“小行业”向“大产业”转变。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既是破解“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双重约束的关键抓手,也是培育绿色经济的重要引擎。通过精准对接“两重两新”资金、用足专项债与超长期特别国债、创新银行融资模式,企业可突破资金瓶颈,加速构建标准化、智能化回收体系。未来,随着“无废城市”建设、“以竹代塑”等政策推进,再生资源行业将迎来千亿级市场空间,而政策红利与市场化运作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产业突围的核心动力。

文章已发表于四川纵横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纵横笔记,搜索公众号,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