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释放重磅信号:“千万工程”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

作为我国定调来年“三农”工作的最高级别官方会议,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被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成为贯穿“三农”工作的关键:

(图片来源于成都日报)

总书记指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此外,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

一、什么是“千万工程”

“千万工程”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

2003年6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千万工程”,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战略决策,在浙江近四万个村庄中选择一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一千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并以此为龙头,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年来,浙江省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带动浙江乡村整体人居环境领先全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千万工程”的政策支持

“千万工程”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的升华,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实践。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建设。单从“千万工程”成功经验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亦展现了重大的推广决心及政策力度。

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我们要系统总结、深入把握浙江“千万工程”的好做法好经验,更好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

2023年6月26日,中央财办等部门印发《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浙江20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值得大力推广。

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千万工程”的成效

二十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2018年9月26日,联合国的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颁奖典礼上。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 

浙江省自2003年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造就万千美丽乡村。如今的浙江,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9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69亿元,从业人员33.4万人。

四、“千万工程”的意义

“千万工程”是一项为民惠民的伟大工程,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千万工程”的目标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道路、桥梁、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恢复和保护乡村的绿水青山;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千万工程”的探索,蕴含了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精髓要义。

首先,它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其次,它促进了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此外,“千万工程”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最后,“千万工程”的实施也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千万工程”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措施,“千万工程”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学习推广“千万工程”,将有助于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取得更大的成果。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五、“千万工程”的做法

(一)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千万工程”以整治环境为先手棋,全面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域建设美丽乡村。

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技术模式,逐步普及农村卫生厕所。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机制,有效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

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支持设计下乡,增加村庄绿量、提升绿化质量,加强乡村风貌引导,推动现代宜居农房建设。

(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浙江把“千万工程”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建设机制,推广“千万工程”经验,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乡村,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有序流动。

(三)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

20年实践证明,“千万工程”坚持以业为基,激发了强大活力,形成了持久生命力。

推广“千万工程”经验,要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特色林草产业,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有效防止“散乱污”企业抬头。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

(四)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

“千万工程”首先是一项“生态工程”,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让乡村成为绿色生态富民家园。

推广“千万工程”经验,要实施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聚焦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提高粮食作物配方肥供应,降低经济作物化肥施用强度。

推进“无废乡村”建设,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法建立畜禽粪污收运利用系统,依法禁止秸秆露天焚烧。

创新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文创等乡村新业态,全面打通“两山理论”转化通道。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千万工程”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把农村建设成农民心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有力有效保护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农耕风俗等文化遗产,弘扬生态文化。

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集中整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

(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千万工程”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真正让基层群众参与进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六、“千万工程”的经验和启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万工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有效抓手、造福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浙江“千万工程”把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衔接起来,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推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参与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

如今的浙江,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全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9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69亿元,从业人员33.4万人。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千万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引导农村地区变革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迈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路子,让万千村庄充满生机活力和特色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十年来,浙江通过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教育,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阶段,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奠定基础,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注入动力。

(三)坚持系统观念,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千万工程”涉及城市与乡村、硬件与软件、技术与设施、观念与机制等多方面,需要进行整体设计。浙江已经形成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一系列制度改革创新。建立全省统一的就业制度,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创新形成河长制、路长制、湖长制、田长制等项目责任制等等。这些体制机制创新,有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

(四)统筹资金保障,健全治理及激励机制

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浙江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补助、县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做到真金白银投入。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通过明晰生态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鼓励企业打破行业壁垒、拓宽产业边界,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路带路,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带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浙江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逐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建设“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道德评议团”“百事服务团”等基层治理载体,形成“幸福积分制”“垃圾分类积分制”等激励机制,涌现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典型安吉县余村村、以“村企共建”著称的乐清市下山头村、以民宿著称的德清县仙潭村等各具特色的典型案例。

(五)坚持久久为功

浙江“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来,始终围绕总体目标,保持战略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延伸整治范围、丰富整治内涵,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七、“千万工程”的案例

案例一:杨丰山村梯田----保护开发古梯田,打造“浙东香格里拉”。

坚持因地制宜 量身打造特色产业

台州市仙居县杨丰山村位于浙东群山中,属古越国境内,是典型的南方丘陵间村落。几千年来,山民们逐渐把山坡改造成梯田,形成了悠久的农耕文化遗产。“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杨丰山村面对劳动力外出、大部分梯田荒废的困境,决心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改变高山贫困村的面貌。

2018年水稻所组建由16名专家参与的团队科技特派员,在荒芜的山间建起院士试验田,先后引进20多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传授农民绿色优质栽培和抛秧技术,引进水稻、油菜良种和适宜山地的小型机械,为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古老梯田赋予现代科技的力量。

在专家的带动下,杨丰山村大批村民返乡创业,成立多家集农业、旅游、研学、康养、餐饮等于一体的强村公司,梯田面积由不到800亩扩大到近3000亩,每斤大米价格由5元提高到15元以上,每年举办“插秧节”“星空露营节”等活动,村集体的“家底”厚了起来,村民的“钱袋”鼓了起来。2022年,杨丰山村因入选仙居县第一批共富示范村试点,被誉为 “浙东香格里拉”,水稻所也成功探索出“一粒米”撬动一座山、带富一片村的强农共富模式。

案例二:丽水市遂昌县----发展水稻制种产业,孕育乡村振兴“稻”路。

坚持因地制宜 量身打造特色产业

丽水市遂昌县位于浙江西南部,2008年启动洁净乡村建设,是“千万工程”中起步较早的地区,2011年被评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遂昌县决定大力发展水稻制种产业,经过水稻所与相关企业和县农业部门深入合作,依托育种工作的深厚基础,根据南方山区半山区水旱轮作耕作模式和米粉加工等多样化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研发、生产和推广。制种产量从亩产不足50公斤提高到了125公斤~150公斤,推动制种面积从2000亩发展到近2万亩,每年为我国南方地区1亿亩稻田提供良种1400吨,“中浙优”“嘉禾优”“万象优”等系列品种多次获评“浙江好稻米”。翻滚的稻浪成为遂昌的美丽风景,有力促进了农旅融合的发展,被誉为一颗种子孕育的乡村振兴“稻”路。

案例三:绍兴晋生村----发展IP产业,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坚持因地制宜 量身打造特色产业

20年来,晋生村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发挥村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以垃圾、污水、厕所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为抓手,改善人居环境,培养农民生活好习惯;以农房改造、管线序化、道路提升和美乡村三大行动为重点,扮靓美丽乡村环境,实现村庄面貌大提升,开启了一条“千万工程”牵引下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子。

以数字农业创新美丽经济发展模式,晋生村建成500亩“数字梨园”,深化与省农科院合作,引进翠冠、翠玉、秋月等新品种,注册“虞生优梨"公共品牌。晋生村建立"梨农合联+农户”模式,成立村级统收服务点,培植“梨小二”自主电商品牌,短短几年翠冠梨收购价格从每斤0.4元提升到每斤4元,梨产业每年为村民增收2000多万元。

作为谢晋故里,晋生村积极孵化“谢晋故里”IP,放大名人效应,实现文旅融合大发展,特别是引进上影集团精心设计改造老粮站,打造集谢晋艺术馆、谢晋片场、1923摄影棚等为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谢晋故里·晋生星片场”。影视剧组慕名而来,市民游客争相打卡,今年以来光研学游学生就已接待50多批1万多人次。

八、结语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被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上。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更应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图景照进现实。



文章已发表于四川纵横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纵横笔记,搜索公众号,可查看更多。